主页 > 脐橙基地 > 福建赣南脐橙网

寻乌脐橙2022种植面积?

190 2023-11-17 20:19

一、寻乌脐橙2022种植面积?

寻乌脐橙2022年种植面积21万亩。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是果业大县,是赣南脐橙的主产区之一,脐橙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全县80%农民的收入源自脐橙为主的水果种植。

果业是寻乌县最具特色的产业,全县超过8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此。脐橙、蜜桔是当地百姓的“当家树”,全县共有脐橙21万亩、蜜桔5万亩。

每亩地能种约50株脐橙,一株就有200块钱的收入,依靠脐橙等果业,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834元。

二、福建龙岩能种榴莲吗?

福建龙岩应该是不能种的,一个是有霜,一个是热量不够。在城市房子边上应该可以种,结果可能推迟。大棚里的话估计也能种。当爱好实验一下无伤大雅。想靠这个发财的话还是算了吧。成本太大了。想种的话,不如去海南那边包地种植。到那边包地很多东西都可以种。

三、福建龙岩适合种什么菜?

龙岩属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大都数植物和蔬菜都可以种植,如:小白菜,大白菜,花菜,橄览菜,波莱,空心莱,四季豆,长豆,黄爪,冬瓜,南爪,佛手瓜,西红柿,荷兰豆等。

四、你好,请问江西赣州寻乌,能种什么果树呢?桔子脐橙得黄龙病砍了,续种什么合适?

江西的气候不能种植芒果。

攀枝花因为地处西南,有高山阻挡,所以具有类似热带的气候,冬季几乎没有霜冻,才能种植芒果、香蕉等。但是江西任何地方冬季都会有一段时间的低温有霜期,不能种植热带的芒果,否则会冻死。

五、有人在福建考上编导类名校吗?考上名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

10.22更新

这两天还经常收到来问机构的私信。正常来说这个时间才开始学编导的话,时间会有点紧张,要比暑假开始学的同学花更多的精力在上面了。还有一点就是在学之前先确定自己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并且有多余的精力承受这个强度,毕竟编导和音乐美术等等比起来是相当速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不行。

至于暑假已经接受过集训的小伙伴们,这段时间也是比较辛苦的。一方面文化课要尽量不掉队,毕竟寒假的校考才是重头戏,现在就先不要把艺考作为偷懒的理由了。另一方面,暑假学的东西也要常常复习,文常时不时翻翻,该刷的题刷起来,故事散文等定期练、多修改。尤其是养成看电影和追热点的习惯,只要关注几个公众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私信获取我珍藏的影视公众号清单喔),用排队打饭的时间就能快速获得最新的影视资讯,一边获取知识,一边增长谈资,罗马就是这么一天天建成的呀。

再说说我最近的情况好了。作为一个南方人,刚到北京真是哪哪都不习惯。新同学来自天南海北,主要还是山东、河北、河南的居多,首先那口音就千奇百怪了。生活上也是,这边口味偏咸,很少见到海鲜,寝室里没有独立卫生间,阳台是半封闭的,公共澡堂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了......不过时间长了都会习惯的,能收获这么一段特别的住宿经历也是挺不错的一件事。还有就是气候,现在是十月下旬,北京有的地方已经下过初雪了,我这边日常是8~20度,早晨还会有大雾(应该不是霾,话说我前后在北京待过两个多月了还没见过霾)。但听说福建的小伙伴才刚刚穿上长袖,澳门的同学甚至能穿个吊带儿去音乐节...反正我是真的慕了。

但是!毋庸置疑首都的资源还是相当丰富的。不说别的,国戏校内就有两个剧场,前两天我还在剧场看了上一届师哥师姐的演出。之前总以为戏曲是老年人才感兴趣的东西,但自己接触之后才能看出它的美来。尤其是现场,那身段、动作、唱词,再配上舞美效果,和电视上看又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了。

看出这是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了吗?

再者,校外好玩的东西就更多了。离学校最近的就是大观园,对,就是87年《红楼梦》的拍摄地。这是当年为了拍《红楼梦》专门按照原著的描述修建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一样不少,反正我进园之后是自动带入刘姥姥角色了。(手动狗头)

大观楼。无滤镜随手拍的,还真有点那感觉
羡慕附近的居民,能把这里当作后花园,随时可以来玩

还有天坛公园,真的是我的宝藏公园!面积比故宫大1/3左右,游客数量可能只有故宫的一半!且不说课本上见惯了的宫殿庙宇,光是它的后花园就足够让我震撼了。面积巨大,一眼望不到头,只看到满眼绿油油的树木和草地。而且很安静,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子声和合唱声。还有小松鼠出没,最适合晴天的午后和小姐妹手牵手散步聊天了!

发现了吗?捕捉到了一道彩虹
无滤镜,被说看上去像油画。小松鼠一点都不怕人!

再来一个,最近不是入秋了么,作为一个生长在亚热带的南方人,之前一直想知道“秋天来了,叶子黄了”是什么样的景象。毕竟南方是不配拥有黄叶的。然而就在上周,有幸去郊区秋游,得以领略一番北国的秋色。

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彩虹,这张特别明显
白桦,南方不可能出现的树种
刚看到它的时候觉得,这树红得不像真的

暂时先更这么多,想到再补充。也祝愿看到这里的小伙伴都能考上心仪的大学呀。当然能来北京陪我是最好不过的了,毕竟这里南方人实在是少......

再多嘴两句,前段时间和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同学聊起校考,才知道大部分机构是没有组织带考的。我有的同学由家长陪着来校考,有的从来京找机构到校考全程孤身一人。也听说很多以次充好的机构,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有学习氛围不好老师也爱管不管的。这时候才觉得自己真的幸运,遇上了一个贴心的机构,几乎把生活上的琐碎事情都包办了,校考期间在市中心包下四合院,还有生活老师像妈妈一样的照顾,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直到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都很美好。所以现在听到诸如“学编导就应该去北京的大机构”之类的说法就很反感,放着小而精的踏实机构不去,跑到那么远的陌生城市,费心费力、劳命伤财不说,谁能保证北京的机构一定不充水呢,你说对吧。


7.19更新

这两天回机构当助教了,每天起早贪黑,从叫起、跟课、查房到出考卷、抽背,似乎又体验了一把学编导的时光。累是必然的,编导学习时间短,占用文化课少,学习强度大也是理所应当,毕竟学习是不存在捷径的。

前两天录取结果出来了,国戏戏文系全国第十,算是意料之中吧。虽然校考专业成绩排名在150名开外,却能靠高考成绩冲到现在这个名次,可见文化课真的很重要呀。

高考成绩单
这是录取结果,录取通知书现在还没收到。

以下原答案,长文预警!


知乎首答献给18岁这年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本人19届福建编导文科生,压线过本一,准备冲刺中国戏曲学院。

今年的分数线大家也知道,17年的难度,18年的分数,看到同学有的大骂gkym和jyj,有的平时高我40-50分如今男默女泪觉得自己没大学上了,突然庆幸自己选择了艺考这条路。

分享一下从啥也不懂的好奇宝宝到大概率文科550+上国戏的经历吧,到现在还像做梦一样。


最初选择编导专业一方面是迫于高考压力和成绩不上不下的尴尬情况,加上父母从事传媒相关行业,自认为对传媒有兴趣和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一开始家里是不支持的,理由是花费太高以及认为市重点高中的学生选择艺考太屈才(我在班上算中游,并不认为自己的成绩足以上一个称心如意的大学,屈才是家人的想法,不代表个人意见)。但看到艺考机构发的宣传材料,可能是触动了某根艺术神经吧,确实有一种直觉告诉我这是一条比硬刚高考更适合的路。那时候高二下学期,文化课大概480,算个岌岌可危但无人留意的小透明。

去机构上了节试听课,还记得那节课讲的是《立春》,在此之前特意找了这部电影来看。以当时的水平自然看不懂,但也第一次对电影产生了敬畏感,第一次意识到电影还可以拍得如此晦涩而深刻。入学测验结束后自己心里虚虚的,但几天后老师来电话说我答得不错,算是肯定了我有一点天赋吧,也说服了我家里人。

然后是5月份的新生班。第一次见到北电的老师,心里是忐忑又兴奋的。至今记得他课上给的几个任务,“用短片介绍自己”“用短片介绍家乡”“用短片介绍偶像”等等。当时对短片创作一窍不通,似乎熟悉又陌生,只能绞尽脑汁去调动以前看过的影视片段,来想象和组织自己的短片。也是第一次发现推拉摇移跟、远全中近特之类视听语言的奇妙之处。表演课是中戏的老师上的,特意叮嘱“穿结实的衣服来”,结果那一天一群刚认识不久的同学一起躺在地上冥想、跟着音乐自由尬舞、学动物爬、现场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一个比一个有(xiu)趣(chi),但确实是与坐在教室刷题截然不同的体验,也是那时候笃定了要学这个专业的想法。

暑假的集训是全封闭的,为期一个月。从未有离家这么久的经历,家里很放不下心,如今想来却是独特又有趣的回忆。只有真正离家才发现了被无微不至的照顾掩盖的、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集训的每一天都是紧凑的,课排得满满当当,晚自习还要看一部电影,现场写完1200字以上影评才能回去。那时候800字的议论文还写不清楚,1200字影评简直是受刑,更何况各种条条框框,诸如不能复述剧情、必须分析视听语言等等。偏偏我是个完美主义者,一句一句抠细节、写到半夜三更是家常便饭。感动的是无论多迟,助教姐姐都会等最后一个人写完,甚至有一次写到感觉最后一滴脑汁被榨干,索性扔了笔和舍友瞎聊,都做好通宵的准备了,所以凌晨4点多被突然闯进教室的助教姐姐赶回宿舍的时候整个人是懵逼的...后来才知道助教姐姐一直在办公室等,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以后就再也没有拖过作业。

那一个月是我接受文学和电影知识最集中的一段时间吧。文学史的王国维、张爱玲、海子、王尔德、玛格丽特、阿加莎、普鲁斯特、川端康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电影史的梅里爱、卓别林、爱森斯坦、希区柯克、巴赞、安东尼奥尼、基耶斯洛夫斯基......第一次系统地学习语数英史地政以外的东西,虽陌生却意外地合拍,舍友的相互提问和暗暗较量也让背文常变得有趣起来。那时的感觉,像踏上一条不同的路,看到了17年来都不曾看到的风景,即使住宿条件比不上家里,也隐隐有一种“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自得。


久等了,二更来了。这篇文章(流水账)的初衷是分享艺考经历以及让更多有潜质的学弟学妹从高考大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拿身边的人举例,我有几个同学没有艺考,但某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输给一部分艺考生,而他们这方面的知识储备都来自兴趣。像用班上的电脑放《十八相送》《醉打金枝》的戏曲发烧友、获取最新影视资讯比我还快的资深影迷、精通摄影剪辑后期玩转各种专业设备的硬核大佬,说实话,如果他们都来艺考的话可能也没我什么事了。因此我也更希望有这方面兴趣或专长的学弟学妹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爱好成为毕生的事业,岂不乐哉。

顺便一提,编导艺考并不只有编导专业那么简单。整体来看,编导生可选择的方向有导演、制片、戏剧影视文学、戏剧管理、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影视摄影与制作等等,就业前景可谓广阔。加上学习时间短、占用文化课少(或许还会有帮助,比如戏文对于语文、文学史对于历史),如果你今年高二,有兴趣艺考,又没有音乐美术之类的基础,那么编导艺考会是你最好的选择。

扯远了……说回我的经历。准高三的一个月暑假全部关在师大校区集训,集训结束马上又要到学校报到,无缝对接。很惊喜地发现文化课没怎么退步,甚至更有干劲了,大概是在集训的过程中找到了信心和动力。相比起没有目标的同学,我的目标很明确,因此也更不容易疲惫和迷茫。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主要是把高一高二的基础回顾一遍,学习强度还不算大,甚至不如暑假的集训。12月中旬机构第二次集训,甚至意犹未尽地带了几本五三进机构,准备集训之余每天抽半个小时刷刷真题,不至于落下太多。然而集训的课程依旧是满的,从7:15的早读开始一天的忙碌,于是我每天只睡5-6个小时,6:45进教室开始刷题,用晨跑和主动坐在离老师最近的座位来抵抗瞌睡,没有同伴,竟也坚持了2周,现在想来真是励志。毕竟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艺考看似洒脱,实际上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在咬牙撑着。

省统考在12月底,听说有些机构每周末上几小时课,把统考前的集训放在12月初,但也只有2周,集训结束后再过半个月才参加省统考,对此我是难以理解的。学编导需要氛围和时间的积淀,我个人很难想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课程安排会有什么效果。而我们机构的考前集训从12月中旬开始,时间也是2周,地点在离考点只有10分钟车程的闽侯校区。集训结束后直接参加省统考,并且有大巴车接送。中午可以回宿舍休息,还有助教姐姐帮忙订好午餐,恕我直言,真的是贵族待遇了。之后的校考也有老师全程带考,同吃同住。像我去年省统考结束后就要赶到南昌参加中传的初试,出了考场就上了老师订的直达动车站的小巴,当晚就到了南昌。犹记得作为南方人第一次看到雪的激动,深夜入住宾馆,第二天早起考试,老师全程做好后勤工作,顶着接近0°C的寒冷在考场外等我们。真的,出了考场看到老师在外面跺脚哈气的时候觉得自己的疲惫都无足轻重了。马不停蹄地回福州参加第一次市质检,考了将近520吧,很高兴进步了,家人之前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少,用实力证明自己的感觉真的很爽。

待更。很高兴你能看到这里。评论区有小伙伴问到费用,如果只参加省考的话一万多足够了,我前后去了南昌、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参加校考,加上校考班的费用,一共四万多吧,但我觉得挺值得。


三更。说句题外话,昨天找到了国戏戏文新生群,发现自己的综合分还挺靠前的,进国戏应该是十拿九稳了,开心。

以下聊聊校考。第一次市质检后开始校考班的课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备战国戏。在福州上了一周课,南艺的校考开幕,于是我们又全班迁到南京,一边上课一边考试。然而因为我没有报南艺,在南京的那十几天也不过是教室宿舍两点一线,和普通学生无异。好在课程足够有趣,沿途也有和福州相异的景观可供欣赏,倒也不觉得枯燥。

由于名校校考在年后扎堆,考生的寒假便只剩下短短一周左右。年味尚浓,我又踏上了去浙传的列车。初试考文化课,出了考场和同学简单交流后,发现自己还算有些优势,庆幸没有放弃过文化课。然而复试面试是我的短板。同考场的有人是b站阿婆主,有人是摄影社社长,有人留过洋,有人拿奖拿到手软,而我心里嘀咕着“真的假的这么厉害”,脸上还要笑嘻嘻“我虽然没有大家经验丰富,但我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话是这么说,一出考场就知道自己没戏了。

明白了自己的弱项,再一看当时只有国戏不用面试,心里也大概有了谱。校考班的课程比较灵活,但整体能力要求也比之前高上许多。写故事是第一道坎,哪怕理论课上讲到的构思技巧每每让人击节称赞,运用起来却总不能得心应手。少则改二三稿,多则改五六稿,甚至修改无望推翻重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动辄两三千字的硬指标,情节要一波三折,反转要深刻有力,每修改一轮,都要在全班人面前读上一遍,交流修改意见。也是在这样的反复捶打之中,一个个故事才逐渐羽翼丰满起来。

至于针对不同专业所作的功课,备战导演系的朋友每天刷影评和自问自答各种可能的面试问题,冲刺制片方向的朋友也把即兴演讲和自由辩论练得手到擒来。而我的主攻方向是戏文,需要记住整整两本戏剧和戏曲相关知识,日常便是“翻书马冬梅,合书玛丽莲”。机械记忆行不通,只得耐心通读长篇大论的赏析,在字里行间演绎情节,寻找共鸣。也是那时候起开始尝试感受中国古典戏曲和西方戏剧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背后的千百种解读。杜丽娘、崔莺莺、白娘子、周朴园、俄狄浦斯、美狄亚、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浮士德、卡西莫多……半年后的现在,有些剧情已经记不清了,但这些名字仍鲜活地保存在记忆中的某处。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真不知是戏剧作品成就了戏剧人物,还是戏剧人物成就了戏剧作品。


四更。当时我们的校考班一共十来个人,加上两个老师,在北京西城区租了个四合院作为据点。身为南方人,第一次住四合院,新鲜和兴奋自然不用多说。距离校考还有几天,但这时候再灌输新知识已经意义不大,对于面试而言,临场发挥有时更重要。按照老师的话来说,面试不过是比较正式的聊天,不要求专业知识有多丰富,但要让考官看到你的灵气和可塑性。于是不爱说话的我尝试主动找老师和同学聊天,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的表达不够清晰,再回去补充相关知识。看似轻松,却因为口才的匮乏,常常感觉力不从心。

前往各个学校考试都有老师陪同,但在陌生的环境里,离开老师依然会感到紧张和拘谨。面对不苟言笑的考官,自己要摆上职业假笑,语言要尽量漂亮,说是做了准备,可实际上大部分都靠临场发挥。出了考场,如释重负,也懒得再去回想。面试胜算不大,只能把更多的筹码押在国戏上。每天一遍遍翻参考书,在草稿纸上涂鸦简陋的思维导图,在脑内勾勒情节和人物,大量陌生的专业知识就这么一点一点咽下去、吸收掉。上了考场,略略浏览一遍试题,大部分都是熟练的知识点,心中才终于有一丝窃喜。简答有一题“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凭着印象中参考书上的分析和自己的理解,硬是写到了800字左右。下午原本是考古典散文,上了考场才发现变成了故事,好在准备也够充分。晚上戏文老师打电话来对答案,感觉还不错,也终于放心了些。

由于这次的重点在国戏,国戏之后的北电中戏反而不紧张了。加上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足够的认识,后面北电中戏的考试也就尽人事听天命了。等成绩的几天甚至给自己安排了旅游计划,去了故宫、圆明园和一些感兴趣的博物馆、美术馆,也算是增长了见闻。

回福州之后又是另一种生活节奏了。对于艺考生而言,高考前最后三个月的冲刺无疑是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决定上什么大学的重要筹码。我没选择文补机构,因为对自己母校的学习氛围和师资有足够的自信。然而两个多月不见,原本成绩不如我的同学都赶在我的前头,惶恐的感觉自然不言而喻。两个多月的校考让我原本不够坚实的基础再一次动摇、走样,而我也只能重新捡起,用比别人成倍的努力去弥补。数学是我的弱项,校考之前就在60~90这个区间摇摆不定,每次考试都会剩余时间,不是做完了,而是看着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于是,从3月回学校开始,每天别人花1~2个小时做数学,我就花双倍的时间,不会做当天的作业,就把空空的练习册搬出来从专题一开始自学。课堂上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与其盯着黑板假装认真,不如在底下老老实实补基础。计算不熟练,就放慢速度多算一遍。面对陌生的变式找不到头绪,就把答案抄上去然后反复看。那段时间我的练习册上红笔笔迹远远多于黑笔笔迹,虽然真的很累,却也能越挫越勇,终于慢慢把成绩提到90~110的区间,也能勉强跟上课堂节奏了。而这一切大概只花了一个月。今年大家都觉得全国一卷难,而我的成绩是106,算是无功无过吧,但和校考之前相比确实进步不少。

所以,身为艺考生,千万不要觉得文化课不再重要,或是对文化课失去信心。事实证明,抛开校考不谈,文化课直接决定了你有机会冲985211还是勉强混个大专。当然原本的基础起决定性作用,但最后一年、半年甚至三个月之内你的文化课成绩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三月底的省质检成绩将近520,在当时已经是人生巅峰了,然而两个月后的高考又提了30分。按照往年经验,4、5月时考生会进入所谓“疲倦期”,成绩也基本定型。然而对于艺考生(尤其是寒假参加过校考)而言,返回学校不过一两个月,此时更没有理由和奋战大半年的同学一起昏昏沉沉,这段时间更应该是(趁他们不注意)缩小差距的最佳机会。

数学、英语、文综,这些都是只要多投入精力就能看到显著进步的科目,当然前提是找对方法。数学重在基础,保证基础题不丢分,不犯低级错误,100分应该没有问题。英语绕不开词汇,把高频词掌握好,面对长篇大段记得圈点勾画,戒骄戒躁,正确率就会提高很多。文综的基础同样重要,历史小题重在史实和逻辑,史实错误、负面词汇和绝对性表述是雷区,大题考的大多是概括能力,好好读材料就能答个八九不离十;政治小题一般通读一遍就能发现问题,大题老老实实背书加上灵活运用基本上就能拿个平均分以上;地理小题比较灵活,经常需要联系生活实际,大题牢牢抓住光热水土和资源交通政策市场劳动力,套路自在我心。考试的时候比平时更专注一点点,不要让思维被外界打断,小宇宙就是这么爆发的。

私以为对于编导生而言文化课是比专业课还重要的。艺考buff可以让你心仪的大学为你降低几十分的门槛,但剩下的几百分依然要靠自己去拼。至于校考,我在国戏校考的排名已经算临界了,但加上高考分数折算出的综合分却能冲回全国前10(估计结果)。因为之前总觉得和高考大省的考生拼分数对自己不利,而结果是他们中的许多都没有我想象的强悍。感谢曾经负压前行的自己,让今天有了在这里分享经验的底气。

更到这里应该差不多结束了。一路过来,除了收获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还有就是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了。我知道现在大多数人依然对艺考抱有偏见,觉得艺考是不会读书的人走的捷径,但至少我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艺考与否,而是你面对未来的态度和决心。在我看来,艺考是将我自身优势变现的一条路,但从来不意味着更轻松。如果我之前的任何一个环节有所松懈,就断不会是今天的结局。

感谢阅读,也衷心祝愿看到这里的你能有一个更好的前程。

六、福建闽南人在宝宝学走路时吃的一种蛙是什么蛙?

福建闽南人在宝宝学走时吃的一种蛙闽南人叫石冻,学名叫棘胸蛙,是一种像青蛙的两栖动物,棘胸蛙常年生活在石洞里,野生的石冻是受保护的动物,如果去抓野生的石冻是违法的,现在饲养的棘胸蛙也很多,闽南人在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就买棘胸蛙做给宝宝吃,让宝宝走路学的更快,更有劲。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热点提要

网站地图 (共107个专题7821篇文章)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