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德唯信利末义本原文?
《大秦帝国第四部:阳谋春秋》中有一段文字:
明亮的灯光之下,只见亭下一柱青石大碑,碑上赫然八个大字——商德唯信,利末义本!
二、义,利成语?
义成语 见利忘义 义不容辞
利成语 利欲熏心 胜利在望
三、以义制利,利义相济 意思?
以义制利”,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利欲的基本准则
义利相济指的是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互济互利的。义利相济主要源自中国自古以来的义利之辨,又称义利论。
作为中国古代关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的争辩。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利,指利益、功利。因此义利相济指的是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达到和谐共赢的状态。
四、什么是义与利,如何对待义与利?
义是道义,仁义,礼义,正义,主义,义是褒义词。利是利义,利害,利弊。如何对待义与利:做人要有正义感,待人要仁义,礼义,要讲道义,也就是行为端正,讲道德,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而不是凡事都平衡利害关系,寻求私利,对自己不利的事不做,对自己有利的事争着做。
五、商德唯信,利末义本什么意思?
“商德唯信,利末义本”意思是“经商的德范唯有一个‘信’字,利益追求还是其次,信义才是根本。” 来源:《大秦帝国第四部:阳谋春秋》中有一段文字:明亮的灯光之下,只见亭下一柱青石大碑,碑上赫然八个大字——商德唯信,利末义本!“这,这出自何典?”
一阵愣怔,吕不韦有些惶恐了。“此乃田氏族训,先祖所立,至今已经二百余年。”
田单面色肃穆,语气缓慢而沉重,“田氏根基原本在陈,以商旅入齐,在即墨治盐而立足。其时齐国商风败坏,商家惟利是图,多以白石颗粒碾碎,再以海水浸泡后入盐牟取暴利。
久而久之,天下便传出商谚:‘咸不咸,即墨盐,五石两水三成盐。”
各国官市为避坑害,纷纷禁止本国私商涉足盐业……
六、利义的意思?
利是义的本质。
义的本质也是利,是一种隐性价值,是更长远的利益。君子重义,小人重利。君子的高尚品德,是因为他看到了更长远的利益。
“义”和“利”共同构成了商品的价值,只不过“利”是暴露在上面的冰山一角,而“义”是隐藏在下面的巨大冰体。一般来说,做事讲义气,是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义”的价值总是远大于“利”的价值。
七、舍义取利?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八、利的古义?
利:锋利;锐利。与“钝”相对。《劝学》:“金就砺则利。”
②<名>利益;好处。与“害”相对。《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又】<名意动>以……为利。《伤仲永》:“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动>有利;得利。《苦斋记》:“良药苦口利于病。”
④<形>顺利。《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⑤<动>盈利;取利。《冯谖客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又】古义:<名>盈利之物。《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⑥<名>有利的条件、时机、形势等。《子鱼论战》:“三军以利用也。”《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⑦<名>胜利。《孙膑减灶》:“兵法,百里而趋利者蹶上将。”
⑧<名>物资;物产。《隆中对》:“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九、义先于利事例?
他给朋友拉了三天货,一分钱也不要。
十、利与义感悟?
——在义与利之外,还有一种更值得一过的。这个将支撑我度过未来吉凶难卜的岁月。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曾经有过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当时或许有过大义灭利的真君子,但更常见的是借义逐利的伪君子和假义的迂君子。那个时代过去了。曾几何时,世风剧变,义的信誉一落千丈,真君子销声匿迹,伪君子真相毕露,迂君子豁然开窍,都一窝蜂奔利而去。据说观念更新,义利之辩有了新解,原来利并非小人的专利,倒是的天经地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